摘要:01在解读老年女人再婚的话题之前,看一条消息。2022年6月份,四川59岁的郭大爷,在网上认识了女人代某,并迅速恋爱,之..._新浪网
01
在解读老年女人再婚的话题之前,看一条消息。
2022年6月份,四川59岁的郭大爷,在网上认识了女人代某,并迅速恋爱,之后,代某以父亲生病等理由,陆续向郭大爷借走二十多万。
钱一到手,女人就把郭大爷拉黑了,拒绝还钱的理由,也五花八门。
幸运的是,四川沐川警方及时介入,并帮助郭大爷挽回损失。
我们似乎有一种错觉,老年人的爱情,多半和钱财有关系。男人贪图女方的钱和房子、车子等,才不在乎外貌、年龄差距;女人贪图钱财,才愿意踏入黄昏恋。
特别是一些没有退休金的女人,找一个高收入的大爷,可以缓解养老的压力,甚至可以为儿女争取到更好的未来。
理论家托·富勒说过:“金钱是爱情的基础,也是战争的基础。”
从女人的角度来说,如果自己五十岁了,身边也没一个伴侣,儿女们也长大了,常年在外,那么日子就会显得很孤单。想要找老伴,也无可厚非。
如何找一个靠谱的老伴,别像年轻人那样,一开口就谈钱,就要对方买房子。关键是放大自己的格局,全心全意为后半生考虑,设置合理的条件,携手到老,才好。
02
第一,男方的家庭团结友爱,婚姻才能得到理解和支持。
好的家庭,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。如果有了意见分歧,还能坐下来,好好沟通,求同存异。
一盘散沙的家庭,大家各执一词,谁都不服气。一旦有了矛盾,就变成了互相攻击的局面。
老年人遇到了黄昏恋,既是自己的私事,也是大家庭的事。很多年轻人,担心老人被骗、家庭的钱财被人转移,就站出来反对老年人的恋情。
也有一些年轻人,从内心深处,拒绝一个“陌生老人”,忽然变成自己的长辈。
虽然老年人的余生,不知道还有多长,但仍旧是“细水长流”的样子。按照平均寿命来看,从五十岁开始,还要活二十多年。
想一想,二十多年里,老夫老妻相处多少天,夫妻和儿女相处多少天?要是两代人吵吵闹闹,日子就没有办法过下去了。
爱情,也要“天时地利人和”,最后的落脚点是“人和”。
女人找老伴,要到对方的家庭看看,和对方的家人聊一聊,看看大家是什么态度,再决定是否踏入婚姻。
03
第二,男方的儿女有出息,生活才不会过多被干预。
我的邻居张阿姨,三十多岁的时候离婚了,她独自拉扯着儿子长大。
儿子大学毕业后,张阿姨才考虑自己的婚姻问题,和隔壁小区的刘大爷恋爱。
刘大爷有一个女儿小刘,二十多岁,自从技校毕业后,就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两天班。日常开销,都是刘大爷包干的。
刚开始,张阿姨给小刘一些零花钱,体现做长辈的关心。后来,小刘理所当然地向张阿姨讨要钱,如果不能满足,就生气地说:“你既然要当我的妈妈,就应该养我啊。”
张阿姨果断和刘大爷分手了。
显然,作为一个女人,好不容易抚养了自己的孩子,凭什么还要去抚养别人家的孩子?难不成,自己想要找一个“累赘”?
一个家庭,如果儿女没有出息,那么儿女就会紧紧地盯着老人手里的钱,甚至会在老人过世之前,把房子处理了。
老年人再婚,需要自由自在,万一遇到没出息的儿女,后半生都不会安宁,两代人总是纠缠不清。
最令人难受的是,女人在家当保姆,在儿女家,还是保姆,拉扯大了自己家的儿孙,还得拉扯对方的儿孙。
要明白,一个人的年纪越大,越需要自由。这份“自由”,离不开“儿女的出息”。
04
第三,男方有优雅的爱好,老夫老妻才可能“趣味相投”。
电视剧《北辙南辕》里,老人白静慧,自从老伴过世后,就常常去公园唱歌,还加入了老年合唱团。
退休老人吕大夫在公园里,拿着毛病,沾着清水,在地上写字。他时不时抬头,看到合唱团里的所有人。
白静慧唱歌之后,从“地上的文字”旁边路过,很是欣赏。于是,有了四目交错的美好时光。
接下来,有了两个人一起去吃面,一起参加社交,一起在家做饭的场景。
对于朋友情,古人认为:“人无癖,不可交。”
对于爱情,也应该和癖好有关系。毕竟,人老了,不会考虑赚钱养家之类的事情,更多的是发展爱好,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。
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老伴,虽然穷一点,但是会有很多幸福的时光。否则,两个人难免会出现“三观不合”的问题。
当然,如果遇到没有什么爱好的男人,但是他愿意为了你而发展爱好,或者支持你的爱好,也是可以考虑的。
想一想,一个男人,除了抽烟喝酒打牌,就啥事都不管。女人和他结婚了,岂不是要一直当保姆,自讨苦吃?
05
林语堂说过:“享受悠闲的生活决不需要金钱。有钱的阶级不会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。”
女人的后半生,是用来享福的,而不是用来伺候别人。老夫老妻要做保姆,也是互相做保姆,而不是单方面的吃亏。
曾经吃过“没有人爱”的苦,从今往后,就不要继续吃类似的苦了。如果没有遇到真爱,那就一个人继续过吧,起码没有人能够伤害到你。
很喜欢一句话:“男人就那么点小花招,骗十岁的小姑娘,用糖;骗二十岁的小姑娘,用花;想骗三十岁的,那就只能用心了。”
往后余生,自己的爱情自己做主,别被钱财束缚,别要花言巧语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