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宜居县域高质量发展论坛|何为生态宜居理想之城(中国生态宜居城市南阳)

147小编 次浏览

摘要:中国宜居县域高质量发展论坛|何为生态宜居理想之城

9月8日,《栖居山水一隅间,共享诗意千岛湖,中国宜居县域高质量发展论坛》暨淳安县城市产业推介展,在位于上海黄浦江畔的白玉兰广场举行。

论坛现场,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万勇带来题为《更美的城乡,更好的生活,何为生态宜居理想之城》的主旨演讲。

以下为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根据现场演讲整理的实录,略有删减。

从理论上看宜居城市大致有一些描述,早期在史密斯《宜人与城市规划》中出现宜人相关的表达,涵盖三个层面的内容,即公共卫生、生态环境上面的宜人,第二是舒适和生活环境带来的宜人舒适的感觉,第三是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宜人。

1961年世卫组织也对居住环境、人类基本要求的条件提出了一些归纳,就是安全性、健康性、便利性和舒适性,同时,也强调城市规划在解决城市社会矛盾、居住空间和环境之间的一些问题。

从时间意义上来讲,宜居城市连接了过去和未来,需倡导尊重历史的烙印,并尊重未来。从空间意义上来讲,尊重生态的环境、自然的环境,同时,也尊重人文环境。从社会意义上来讲,宜居城市是和谐的关系,安全的社会治安。国内的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提倡,基础设施的一些便利、生产的高效、环保,居住的舒适性,以及环境质量、人民满意度等等。

总的来说,宜居城市是一个人和自然社会高度融合、和谐共生的有机统一体。

围绕着人居城市规划建设,我有几点思考:

第一个关键词是美好。今天的主题“栖居山水一隅间”——即环境的美好。在“十四五”规划里面,我看到很多关于美丽和美好的一些关键词,凝练表达了对于全域宜居,美丽城镇建设的愿景,包括了美好家园建设、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在景的基础上,如果结合人文,结合社会,结合治理等等的一些工作,可以做到“美+好”,也就是美好。美丽是物理空间的一个建设,更多的是视觉上美不美。美化的工作,强调设计和观赏性,视觉和直觉上的感受,更多是设计师从物理景观环境的塑造上设计、工程的施工,再到维护和养护这些工作。如果说再结合人文、结合社会相关的一些工作,包括产业的工作,也可以做到美好,包括地方的人文元素的植入。我们讲“五感城市”,从视觉再到触觉、味觉等,也可以将看得见的以及看不见的相结合。

第二个关键词是人文。做到城市里面腹有诗书气自华,人也是一样,一座城市也是一样,人有人设,街有街设,城市也有一个城设,将更多的人文元素植入城市肌理中去,包括以人化文,以文化人,人创造了环境,环境又影响了人,城市是文化的载体,文化是城市的灵魂,很多方面可以把内在和外在很好结合在一起,积极修为,彰显有趣的灵魂,使人和文、城深度融合,浑然一体。

第三个关键词是安居。此心安处是吾乡,塑造更加安全的城乡环境。城市和乡村不仅仅有功能性、经济性、社会性、生态艺术方面的追求,同时,还是一个精神家园,有它的精神价值,包括哲学家讲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,今天我们的主题是“栖居一隅间”,中西文化实际上很多方面是打通的,面朝大海春暖花开,包括桃花源、田园城市等等,这些实际上都有着对于安全方面的诉求。“百万买宅,千万买邻,孟母三迁”,一座优美的城市可以吸引大量的人到这个地方来,无论是旅游、定居还是度假,哪怕是第二居所。

千岛湖有这么好的人文和自然的资源,大量的人,包括上海人去那里买房,实际上说明人本身自己有判断,内心是有向往的。

总的来说,人文可以去复兴一座城市,用艺术去点亮生活,设计可以化腐朽为神奇,包括用很多的有机更新可以将消极的空间变为积极空间,每一个平方米的空间都挖掘出来,一点都不浪费。让街区成为视觉艺术的海洋,不仅仅是自然环境,人文的环境也可以去营造,同时,成为祥和宜居的场所,这是我们未来的愿景。

让城市通过有机更新,通过产城融合,通过乡村的宜居打造,建设更加有情、有机、有序的一座城市,这是未来发展的要求,打造宜居城市。希望淳安未来更加美好、更加宜居。

(资讯)

随机内容